“‘情系桑香’世界華文大獎賽”二等獎之四
《一片茶的游歷》
鄧志軍
桑梓,桑榆——辭書里,這些與桑相關的詞語多與家園、故鄉相關,漂泊在外的游子抑或落地生根的僑胞,喝著桑香安化黑茶想家也是自然而然的。
——題記
與桑香黑茶的結緣純屬偶然。
五月份,與弟弟到重慶的墊江呆了半個月。到渝后大概十天左右老鄉楊君找來,請我們去他家小聚。楊君曾經是中學教師,與我一同在家鄉的小鎮上當孩子王,我改行不久他也辭職入行建筑業,在重慶這邊做得風生水起,樂業安家,這些年很少回鄉,我們也鮮有聯系。他偶然聞說我們兄弟在墊江便找了來。在他家享用了豐盛的晚餐后,主人又提出品茶再走。他的茶室很講究,是靠江邊的一間滿墻玻璃的透亮的房間,幾冊書,幾件古董,紅木的桌椅,簡單而有序的擺放,室間陳設盡顯品位。窗前遠眺,白天一江煙雨盡收眼底,晚上滿天星月君臨閣前,對岸闌珊燈火撩撥思鄉情懷。主賓三人團坐于幾前,女主人早已洗凈盞,掰開茶,燒開了水,靜候我們入座,她說今天泡一壺有點懸念的茶老鄉品品。一番茶禮后,公道杯里一壺茶油一般紅亮晶瑩的茶,便依次勻入到我們杯中,幾個杯子里冒出的茶氣蒸騰漫漶,空氣中便氤氳著一股淡淡的香味。抿一口,齒舌之間余香不去。楊君問我們,品出什么味道沒有,弟弟便與他談起茶味來,幾杯入肚,我便飄飄然。仿佛回到了家鄉。就在祖宅,階基下,那株婆娑的桑樹旁。奶奶坐在樹蔭下,我和伙伴們繞著樹追逐,妹妹葉香采摘了些新鮮的葉子喂她的蠶寶寶。她仿佛比我們累,采了幾把后就將一截報紙墊到地上準備坐下,被奶奶一把奪過來。嗔罵道:“你這沖天髻,坐字踩字是要瞎眼睛的,你不知道嗎?”我看著妹妹朝天豎起的頭發好笑,她太愛整潔了。因為這花的時間多遭的斥責有時比我們這些邋遢的人還多。“毛毛卡卡一大倉,熨實熨貼精打光”媽媽便是這樣罵妹妹的。妹妹反應快,嘴皮子又薄,她知道奶奶說的瞎眼睛是“睜眼瞎”,回敬道:“您不坐報紙,斗大的字也認不得一籮筐哩。”奶奶平時只認識隊里錢糧分發表上爺爺的名字,只會寫自己的名字,這個詞是她平時說自己的。奶奶腳掌尖踮了一下地,說:“沖天髻,你嘴巴這么厲害,以后哪個敢要你嘍,不怕嫁不出去養老女嗎?不過也好,沒嫁出去好來陪奶奶,奶奶也不寂寞了。”說著她那豁嘴笑了,露出光禿禿的牙床。大概吃了虧抑或是心疼她的鞋,她看著自己的腳。妹妹笑了,“莫看莫看,丑死噠。”“你還說丑啊,奶奶小時候裹腳好苦的,好端端的大腳板要裹成這樣的三寸金蓮,天天得纏,直纏得腳板能在米升子里打得圈圈哩,而今你們是好了唷。要不,你這沖天髻,會哭成個東施的。”好半天,妹妹沒回應奶奶,見她翕動著鼻子,在吸著空氣的味道,突然,她好像發現什么似的說有什么香味?“什么香味?葉子香啊,桑樹葉的香味哩,還能有什么香味?你不知道你名字的來歷嗎?”奶奶回答她。我也聞到這種香味,從更小的時候起,我就知道妹妹的名字葉香就是這么來的,但真正自己聞出桑樹葉的香味我是這時候開始的。“是不是家鄉的味道?”弟弟碰了我一下,我才舉起茶杯有些歉意自己的走神,回敬了楊君一杯茶。楊君肯定了弟弟的判斷,說他便是因為久不回家,常常想起童年,想起故鄉,偶然回安化時發現了這茶,才愛上桑香黑茶,并且從安化帶來兩箱。我,剛才便是在茶香中回到童年,回到故鄉,只是那場景,那人物,早都不在了——祖宅、桑樹,奶奶、那個愛整潔的潑辣的叫葉香的妹妹……這些年家鄉變化太大,我也離開家園好多年。那一夜我們談得最多的是家鄉,是童年。也才理解久居在外的游子深沉的思鄉情結,哪怕是一種味道都能品讀出家鄉。女主人說,她的父親愛桑香黑茶是因為他在跟他們品茶后發現了它的好處,父親是重慶人,喝了桑香黑茶一段時間后體重減輕血脂下降。老人家還向鄰居和朋友也介紹了這茶的益處,那天我們山南海北的聊,一直聊到對面山里的燈火漸次熄滅。離開的時候,楊君執意要送點什么給我們,挑來選去的,還是選擇了家鄉的茶——桑香茯磚。楊君說家鄉再有也不是你有,再說到外邊走了一圈的茶帶回去才更有意義嘛。是的,這茶里除了家鄉的味道還摻進了朋友的情義。我們收下了這片情義。
九月初,侄兒應征入伍,將赴東海前線。夜晚,家人聚在弟弟家品茶,品的是桑香茯磚,客廳里繚繞著桑葉的香味,聚會將散時,弟弟對侄兒說:“兒子,我們喝著帶桑香的茶,就要想著桑梓,想著家園;當兵了,要想著家。想著國家這個大家。到部隊要練好本領,服從命令,保衛好我們的國家。”母親叮囑他說:“孫子,到外邊,天長路遠的,恐怕水土不服,你帶一包家鄉的泥土,帶一點安化的茶葉去,間或的用泥土搓搓手,喝點家鄉的茶就慢慢適應的。”弟弟告訴他的兒子,就帶楊伯伯送的桑香茯磚,有時間就跟戰友們品一品。侄子就帶著一家的囑托,帶著那塊桑香黑茶去了部隊。
十月,父親生日,一家人在一起喝茶,茶湯在爐子上沽漉沽漉的響,茶氣在屋子里蒸騰,滿屋子彌漫著黑茶的香味,父親電話響了,是侄兒打來的,入伍一個多月,也許是訓練緊張,也許是有紀律,侄兒一直沒有跟家里聯系。今天他借班長的電話問候爺爺,祝福老人家健康長壽。父親說:“我不用你操心,一家人和和睦睦的,把我和奶奶都照顧得很好。你安心當好兵,在電視里看到形勢緊,海上軍國主義在老祖宗留下的島上尋事做,天上帝國主義撞我們的識別區。你要練好本領,效忠祖國,多打勝仗回來。”弟媳接過電話問:“訓練緊不緊,生活習慣不,有什么變化沒有?”侄兒說,訓練很緊,生活很好,只是生了痘痘,可能是水土不服吧。弟媳問,你沒喝帶去的黑茶嗎,那邊傳來嘿嘿的笑聲:“早旅游到河南去了哩,一口都沒喝。”原來,那一天訓練之余,他準備與班里的戰友一起喝茶,剛拿出來,香氣四溢,戰友們爭著看,侄兒便當起安化黑茶的義務宣傳員了,說安化黑茶什么什么功效,桑香黑茶怎么怎么好,當聽說能降血糖血脂時,一個河南籍的戰友眼睛發亮,說他媽媽是糖尿病,又有高血壓,一直苦于找不到一種有效的藥品治療,侄子對戰友們說我們今天就不喝了,阿姨喝了可能比我們喝了更有用,我們嘛慢一點喝也不少什么,我再讓家里寄來就是,戰友們一致同意,便把茶送給了河南戰友。弟媳說,再給你買塊茶寄來吧。侄兒說,那就多買一塊吧,寄一塊的話我再給了戰友自己還是沒的喝哩。“好,好,多給你寄塊來。”弟媳連忙應承,點頭有如雞啄米。
昨天聽弟弟說起侄子打電話來,說戰友媽媽的糖尿病有了好轉,口渴的毛病消除了好多,血壓也降下來不少,戰友一家很感激,并且準備托托他們給買幾塊去。
一塊茶從安化出發帶著鄉愁到西北,增加了老鄉的情義后又回到安化,揉進一家人的重托后又到了東南沿海,在這里帶著降糖降脂的責任到了中原大地。半年多時間里走遍了大半個中國,成了思鄉曲成了家庭醫生成了旅游家了。
作者簡介:
鄧志軍,安化縣文化局干部。在《自學報》、《中國教育報》、《湖南日報》、《農民日報》、《廈門文學》、《秘書工作》、《中央黨校報》等報刊發表過小說詩歌散文及學術文章理論文章多篇,曾獲全國教師文學競賽二等獎,縣政協三十周年文學競賽小說一等獎。